繞髮柔 髮簪博物館
  • 關於本館
    • 關於繞髮柔髮簪博物館
    • 經歷與足跡
    • 訪問
    • 捐贈、維修髮簪
    • 館際合作
    • 連絡館方
    • 典藏概況 >
      • 典藏原則
      • 藏品捐贈
    • 社群媒體
    • 友館與連結
  • 數位 髮簪 資料庫
  • 數位 影像 資料庫
  • 關於髮簪
    • 髮簪的歷史
    • 髮簪的社會藝術
    • 髮簪材質 >
      • 金屬髮簪
      • 木本髮簪
      • 骨、角、牙、貝簪
    • 髮簪圖譜
    • 文學中的髮簪
    • 髮簪醫院 >
      • 本館修復案例
      • 髮簪之人為破壞
      • 髮簪之包裝與保護
      • 老銀之清潔方式
      • 文物蟲害
  • 博物館商店
  • English

關於 百鍊鋼繞髮柔 髮簪博物館

Picture
百鍊鋼,化作繞指柔。
  百鍊鋼,亦可繞髮柔。

  髮簪如劍,冰冷的金屬亦經過千錘百鍊,而舞弄於髮絲之上。

  博物館的功能旨在保存文物,和人類的文化遺產。但除了保存文物外,還可以做些什麼?展出絕世珍品讓人們隔著玻璃窗讚嘆,並把物件貼上"博物館級文物"的標籤,讓人們離它們越來越遠,還是把大量的藏品關入暗無天日的庫房中,久久才能在藝廊中露臉讓人認識驚嘆?

  在博物館倍出的時代裡,珍品早已不稀罕,高檔文物是市場中的搶手貨,多的是人們的關愛的眼光和收藏家一次又一次喊出的天價。而大量的常民文物似乎就該隨著時空灰飛煙滅,百年後消失在你我的記憶裡?

  肇因於此,髮簪博物館收藏標準不以市價或是稀有程度為標準,而以物件和文化是否瀕危而定。期望能保留所有髮簪文化和歷史物件為主要宗旨,並研究其物件之價值(材質、工藝技術和藝術性),和找出其背後的故事。

  普通的東西因為價值不高,或是太過常民,有時候就會隨著時代湮沒在時間的洪流裡。
  本館希望保留頭飾文化,不以價值或價格而論。因清宮劇和漢服文化風行,近幾年也有許多單位和個人進行清宮點翠頭飾或是明代之前的頭飾討論。但因那些文化離常民文化和台灣目前能接觸到的物件有顯著距離,因此我們較少進行此項討論和探究。


  本館館藏包含國內外老件髮簪和現代髮簪、梳子、頭飾和帽子等千餘件。包含早期和現代髮簪、髮梳、頭面、冠等相關物件,並以清末民初髮簪為大宗。除髮簪實物外,本館並搜羅關於中國婦女的老照片,以呈現古代婦女佩戴髮簪和頭飾的實際情況,以增加民眾對髮簪使用的深刻認識。

  進年來,我並積極與國內外相關收藏家與博物館交流,希望能夠還原和拼湊早期婦女頭飾使用的樣貌。

  除物件展出外,本館雖不進行直接的文物修復,但可以協助您諮詢或是轉介相關專業人士。若您對您手邊的物件有任何疑問,歡迎與本館連絡。


劉琨 重贈盧諶詩

握中有玄璧,本自荊山璆。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濱叟。
鄧生何感激,千里來相求。白登幸曲逆,鴻門賴留侯。
重耳任五賢,小白相射鉤。苟能隆二伯,安問黨與讎。
中夜撫枕歎,想與數子遊。吾衰久矣夫,何其不夢周?
雖云聖達節,知命故不憂。宣尼悲擭麟,西狩涕孔丘。
功業未及見,夕陽忽西流。時哉不我與,去乎若雲浮。
朱實隕勁風,繁英落素秋。狹路傾華蓋,駭駟摧雙輈。
何意百鍊鋼,化為繞指柔。